路边生长的鲜草药—旱莲草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旱莲草

旱莲草为菊科植物,始载于《唐本草》,原名“鳢肠”。折断旱莲草的茎叶在短时间内会显示黑色,也称墨旱莲,又有墨水草、莲子草、水旱莲等别名。旱莲草全草入药,性凉,味甘酸,入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等作用,常用于肝肾阴亏引起的头昏目眩、须发早白等症状。中医名方“二至丸”,由旱莲草和女贞子两味药物组成,是非常经典的补肾养肝传统方剂。 旱莲草是凉血止血的要药。口服鲜旱莲草汁可以治疗鼻出血及吐血;在中医临床,旱莲草也多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尿血、女子崩漏或月经量多等疾病,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采用旱莲草制取的浸膏有较好的缓解心绞痛作用;旱莲草提取物作为粘膜保护剂,可以用于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相传隋唐时期有位叫刘简的人士,爱慕养生之道,有幸受一位名为“虚无子”的长寿老人指点,采摘旱莲草茎叶,或炒拌做菜,或水煎当茶,活到一百多岁,发不白、耳不聋,眼不花。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食用旱莲草具有调节免疫、抗癌变,和保护肝功能的效果。旱莲草吃起来味道也不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养生本草。 ...
阅读更多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鬼针草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鬼针草

鬼针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鬼骨草、婆婆针等,之所以称为鬼针草,是因为它的种子容易挂在行人的衣服上,形似针状,难以摘除。鬼针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始载于唐代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鬼针草味苦,性微寒,归肝、肾、脾经,主要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 近年的研究表明,鬼针草有抗菌抗炎、抗过敏、降压降脂、抗血栓、抗肿瘤等药用效果,并且有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实验研究发现鬼针草能够促进胆汁排泄阻止胆道系统胆汁达到胆固醇过饱和状态,从而逆转胆道结石形成,防治黄疸和胆结石。有民间医生采用鬼针草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鬼针草在河沟路边、房前屋后都有生长,典型的识别特征是三片羽状复叶,就是一片叶子由三片小叶组成,三片小叶共用一个叶柄,所以其实是一片叶。采集新鲜的鬼针草既可以配药治疗疾病,也可以冲泡当茶饮用,实现祛病养生的目的。 ...
阅读更多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土人参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土人参

在民间及中医领域被称为土人参的植物有很多种,比如,萝卜、沙参或三七,均有土人参的别称,甚至有毒药材商陆也被称为土人参。目前公认的是,土人参指的是双子叶马齿苋科植物---栌兰,在我国中原、江南及西南等地区广泛分布,不仅入药,根和叶作为一种保健蔬菜广泛出现在居民的餐桌。 中医认为,土人参叶,味甘, 性平,入脾经,具有解毒消痈、通乳的功效,常作为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痈肿、疔疮等;土人参根,味苦, 性平, 无毒,入脾、肺二经,可以健脾润肺, 止咳, 调经, 多用于腹泻, 咳嗽,咯痰带血,潮热盗汗, 和女子月经不调与白带过多等疾病。有地方居民采摘新鲜的土人参叶, 拌入红糖捣烂,外敷用于治疗皮肤痈疔,痈疔多数情况是细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炎症。 土人参既可养阴,又可益气;养阴类似地黄,具有生津增液,益精填髓的功效;益气则类似人参,具有补元气, 健脾安神,和增强免疫的功效。在食疗方面,土人参叶可凉拌、炒食, 也可做汤,口感柔滑;肉质根可与排骨炖煮,汤肉味道鲜美,是颇具特色的滋补膳食。 ...
阅读更多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萝藦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萝藦

萝藦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历史典籍很早就记载有萝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尔雅》有记载说:“雚,艽兰”。 三国时期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 “艽兰,一名萝藦”。可见,萝藦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外来语,但在我国历史早已有之。萝藦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显著特征是折断茎叶会流出乳白色的浆液,看起来有点像羊奶,所以萝藦在民间还有奶浆藤、 奶浆草、羊角菜、 羊奶婆等名称。 萝藦全草均可入药。中医认为萝藦性温无毒, 有益精、通乳、解毒之功效。成书于明代的《本草汇言》 说:“萝藦补虚劳, 益精气之药也---化毒解疔,与金银花、半枝莲、紫花地丁,其效验亦相等也”。这句话就是说,萝藦具有补虚益精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化毒解毒。萝藦补虚益精的作用,既有经典文献记载的依据,也有现代实验研究的证明,有研究显示服用萝藦制剂可以提高男性或(和)女性的生育能力。萝藦的果壳,称为天浆壳,是现代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具有化痰平喘的功效;还有临床有报道,萝藦根可以治疗骨结核;也有研究显示萝藦提取物具有抗癌的作用。 萝藦是非常有益的药食两用的植物。唐代孙思邀《千金食治》记载说: "萝藦,味甘,平,无毒——亦可生啖,亦可蒸煮食之”。就是说萝藦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熟或煮熟吃。宋代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则记载有萝藦为原料的食补方: “能治五劳七伤、阴囊下湿痒。”现在南方某些地方,餐桌上常见到一道名菜,萝藦鸡丝,是用萝藦叶子卷鸡肉蒸熟做成的,鸡丝与萝藦叶一同吃下,具有补精益气的功效。萝藦叶也可以煲肉汤或清炒,均是补益与清解同具的健康饮食。 ...
阅读更多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乌蔹莓

路边生长的鲜草药—乌蔹莓

乌蔹莓是葡萄科草质藤本植物,在马路两边及小区绿化带均可以见到生长,5枚小叶似鸟趾状分布,植物界称之为“掌状复叶”,这一点与同属葡萄科的植物白蔹类似;与白蔹不同,乌蔹莓成熟的果实呈黑色。 乌蔹莓全草入药。中医认为乌蔹莓味苦酸,性寒,入心、肝、膀胱三经。《唐本草》描述乌蔹莓:“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 《本草纲目》则说乌蔹莓:“根擂酒服,消疖肿”。从这两部典籍的记载来看,乌蔹莓主治的是浅组织疾病。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乌蔹莓主要被用来治疗化脓性感染,特别是某些难愈创面,如压疮,以及化脓性淋巴结炎、脓疱疮、冻疮等,受到重视。有的医院采用乌蔹莓制作有专门的院内制剂,乌蔹莓软膏,治疗乳腺和肛周感染。 新鲜乌蔹莓全草洗净,加少量食盐一起捣烂,直接敷于创面,就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祛瘀生新功效,一般敷药2-3天就见到炎症消退,可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修复。乌蔹莓除外用之外,还可内服。新鲜的乌蔹莓水煎常用剂量是50克,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乳痈、热疖及皮肤创伤红肿等,也可治疗尿路感染,常见小便不畅、尿血、尿痛等症状,采用乌蔹莓治疗多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