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偏方,是指流传于民间,而没有被经典医学著作收录的中药方。从古至今,不仅普通民众对中医偏方抱有很大期望,官方机构也对中医偏方治疗疑难疾病寄予厚望,历代都可以检索到动员人力物力收集民间偏方的行动,现代则有中医偏方专著的公开出版。

对于某些疑难疾病,如癌症,尽管现代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但仍然不能完全治愈,而且现代医学治疗费用高,费时费力,治疗也不一定有好效果,如果真有能够解除疑难疾病的偏方,既不需要冒风险,费用又少,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相当多的疑难疾病患者,经历了失败的现代医学治疗之后,开始热衷于中医偏方。

 中医临床处方有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之别,其中的辨病论治是采用专门药物治疗疾病的思路,偏方治疗疾病可以归纳入辨病论治范畴。中医历史上,推崇辨病论治的代表性医家是明末清初温病学派创始人吴有性,他提出著名的杂气病因理论,认为人体患病是因为感染了某种具体的致病因子,称之为“杂气”或“戾气”,提倡采用专门的药物或处方治疗,“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须一药之到而病自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现代医药工作者从药用植物青蒿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和采用砒霜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就是吴有性特效药物治疗思想的体现和实践。

但多数中药偏方是某个人的体验或某个医生的经验,可能治愈过一些病例,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多抗癌的偏方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有偏方认为吃蟾蜍(癞蛤蟆)能治疗癌症,但蟾蜍分泌对心脏毒性很强的物质(蟾蜍毒素),也不时有因为误食蟾蜍导致死亡的报道。癌症有很多种,各种癌症又有不同的分期,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可以“以毒攻毒”。一些癌症患者和家属求治心切,听闻某某偏方治愈过几例癌症,不了解具体情况盲目应用,而放弃正规的抗癌治疗方案,导致错过了抗癌的最佳时期,最终造成遗憾。

中医讲,是药三分毒,民间流传的偏方多数具有强烈的毒性,贸然服用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患者有实际的偏方使用需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鉴定和使用中医偏方。而对于临床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如果掌握了某个偏方,应该重视偏方是否有科学性,对于确有疗效的中医偏方,可以作为研究线索发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成分,通过自己努力为治疗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有效药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