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发烧的病人确实不少。就当下来说,社会面居民的发烧,多数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体是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引起的,具有起病快,体温高,常伴肢体酸痛等特点。有的患者虽然经过治疗退烧了,但仍有诸多不适,出现包括咳嗽、咯痰,甚至痰中带血,或者多汗、气短乏力等各种各样的康复问题。人群对奥密克戎毒株普遍易感,传染性强,不排除个别人感染病毒后发生特别严重的症状,或者说演化为重症,出现肺部炎症,甚至心脑系统炎症,这在于高热病人尤应受到重视。

随着近年来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开始流传一句话,“有病找经方”,中医学术界对经方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经方”的概念出现在宋元时期,与“时方”相对,“时方”也被称为“今方”,是指当下医生创制的方剂,起初指的是宋代元时期医生创制的方剂;经方则是指经典名方,多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的方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经方”的理解出现了多样化。有学者认为:“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被历史证实确有效验的某些“时方”在现代也被载入经典名方的行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医认为是疫病,但在古代人们观察不到病毒的存在,所以只有人们出现了症状才认为是疾病,就像近期发生的疫情一样,最早的中医观察到人们出现的畏寒发热等症状表现与气温突然降低密切相关,所以认为“寒”是重要的病因,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详细的论述。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创建六经辨证体系,而外感发热多数是邪气传入阳经,包括太阳经、阳明经和少阳经所引起的症状。太阳经发热的典型特点是病人有恶寒表现,治疗代表方用桂枝汤或荆防败毒散;阳明经发热的特点是高热,不恶寒,有的还伴有口渴喜欢喝水的表现,治疗主要用白虎汤,是甘寒化热的用药思维;少阳经发热的特点是寒热往来,就是一会儿怕冷,一会儿发热,是邪在半表半里的表现,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及至明清,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和疾病谱的改变,中医温病学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卫气营血辨证,把外感因素导致的发热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进行施治。卫分证是热病的初始阶段,主方用银翘散;气分证与阳明证相通,治疗的代表方为白虎汤或麻杏石甘汤。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提出了营分证和血分证的观点;营分证或血分证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或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分别适宜采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治疗,这对于我们目前采用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具有启示意义。

新冠感染发烧经过正确治疗,或者经过自身调整,体温多在1周左右恢复正常,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也会转阴,进入人们习称为“阳康”的阶段。中医认为热盛伤阴,特别是对于有过39℃以上高热的患者,属于邪气传入阳明经或者说气分,胃属阳明,所以病人容易口渴,热退后易出现肺胃阴伤的情况,中医有五汁饮(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可用,也可采用沙参麦门冬汤等调治,如果不方便配药,饮用各种鲜果汁亦起到促进康复的效果。某些患者在发热后出现了多汗症状,有的还会感觉汗流不止,这在中医认为是邪气伤到了卫气,出现气虚不能固摄的证候,适宜采用生脉饮或玉屏风散加味治疗。

正如在门诊遇到的情况,相当多的感染者在康复期有咳嗽咯痰等不适。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观点,一方面原因是侵入人体的邪气尚未彻底清除干净,患者可能出现再次发烧,或者称为“复阳”,由于感染人数众多也不排除个别人出现二次感染,这在中医被形象地比喻为“炉灰复燃”,防治的代表方是竹叶石膏汤;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邪气在经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传变之后,向阴经进行了传变,证候表现为湿热;湿性缠绵,为邪粘滞难化,此类患者病程长,有急性病向慢性病转化之趋势,可能会出现所谓“长新冠”。还有部分患者虽然核酸或抗原转阴了,但长期咳嗽,邪气久恋,正气受损,属由实转虚的变证,后期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耐心调治,可酌情选用人参养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