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Michael A. Epstein实验室做博士研究的Yvonne Barr女士,利用电镜分析分析肿瘤组织时,发现了一种新的疱疹病毒。随后的研究表明,此类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密切相关,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可以导致人类肿瘤的病毒,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简称EB病毒。这项成果发现在当年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由实验室的Epstein、Achong 和Barr共同署名。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是接吻,故又称接吻病毒(Kiss virus)。多数鼻咽癌病人均染有EB病毒,感染者会头痛、发烧、肝肿大、脱水、腹泻等症状,一般会持续2-4周。常有青年因接吻感染EB病毒,并导致严重的咽喉扁桃体炎、颈部及全身淋巴腺肿大等。EB病毒的其它传播途径还包括打喷嚏、咳嗽、共用餐具和输血。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没有发育完全,感染Eb病毒,容易引起严重的急性症状,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与陌生人保持距离,更要避免让他人亲吻自己的孩子。
目前尚没有针对EB病毒的有治疗药物或疫苗,感染后宜多休息、多喝水,并请有经验的医师给予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
EB病毒为95%以上成人携带,感染后产生抗体,终生带毒成为传染源。与EB病毒相关的主要肿瘤的是: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又称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在中非等温热带地区,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儿童在发病前已受到EB病毒重度感染,在伯基特淋巴瘤的活检组织中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
鼻咽癌
是与EB病毒密切相关的一种常见上皮细胞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鼻咽癌的活检组织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EB病毒侵犯人体B淋巴细胞,在HIV感染或器官移植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后,容易诱发B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