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癌细胞,心理问题正成为摧毁肿瘤患者健康的核心要素。研究表明,同样的癌症患者,接受相同的治疗,凡心理状态好、情绪乐观者预后好;反之预后较差。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给予相应的关爱和心理帮助,这是治疗成功非常重要起始环节。

恐惧是肿瘤患者最大的心理问题

多数病人在被告知患上癌症时,第一反应是惶恐,不相信这是真的,对于诊断结果难以接受,怀疑医生可能给自己误诊了,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确诊后继而感到恐惧和绝望。

一想到生命即将进入终点,自己奋斗的事业、温暖的家庭、丰富多彩的生活都将与之告别,这种结果又无法改变与摆脱,患者就会感到极度悲观和高度紧张;而且也会想到个人和家庭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人生道路上会遭受挫折,家人的嫌怨,朋友的冷落,悲观甚至厌世的心理自然就出现,很可能发生抑郁、躁狂、幻觉,睡眠障碍等特殊情绪。

有这样一项试验,试验者对死囚犯宣布要将他处以极刑,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让鲜血滴尽而死。接着试验者把囚犯的眼睛蒙住,双手反绑到背后,用手术刀划了他的手腕一下,实际并未割破,然后用一盆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死囚犯以为是自己的血不断的滴出,没过多久,他就在这巨大的恐惧中死去了,而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流出。事后检查发现,他身体的所有症状表现居然与大量失血一样!也就是说,他意识中相信自己正在流血,进而使身体产生了失血过多的反应,真正夺去他生命的是恐惧。

医学界多认为有三成的肿瘤患者是被吓死的。曾经发生有的病人拿到癌症诊断书的当天晚上就去世了。在“被吓死”的癌症患者中,很多是老年患者,因为他们年轻时,癌症确实是公认的绝症。这些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癌症,即使生理上还没有达到致死的程度,心理防线先崩溃,身体也随之垮掉。即使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人,也因为对现今癌症的治疗水平不了解,依然对癌症抱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

某些影视作品也对癌症的“死亡面孔”起了渲染作用。在影视作品里,主人公不幸患上癌症的遭遇往往被渲染得十分凄惨,这也在潜移默化里加重了人们对癌症的恐惧。久而久之,公众就有了这样的印象,似乎患了癌症是非死不可的。

此外,癌症患者的家属对于患者“被吓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关心对癌症患者来说可能并不是好事。长辈诊断为癌症,子女甚至是漂洋过海来探望,结果患者认定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我国死亡教育不足和很多癌症患者“被吓死”也有一定关系,如在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死亡教育,但在我国人们习惯只说生不说死,其实生和死是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如果能够像面对生一样来面对死亡,人对肿瘤的恐惧就会大大减轻。

发表回复